主讲人:郑培凯 教授
时 间:2017-09-13 15:30
地 点:光华西主楼2201会议室
主持人:王振忠 教授
湯顯祖與南戲的地理流布(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是明代萬曆年間最傑出也最享有盛譽的詩人戲曲家,然而他的《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究竟是按崑山腔譜寫,還是以其他聲腔填曲,卻從晚明一直爭論到今天,是戲曲界眾說紛紜的議題,甚至引出湯顯祖懂不懂崑曲的質疑。其實,湯顯祖譜寫戲曲,基本是按照南戲聲腔傳統的大流,倚字行腔,而南戲在明代流傳的情況比較複雜,因地域而有所差異。因此,想要指明湯顯祖的戲曲究竟是依照何種聲腔,還必須捋清當時聲腔流布的情況。
中國戲曲在明代中期之後有了飛躍性發展,出現了由南戲派生的各種聲腔。宋元以來的北雜劇已經衰微,南戲則逐漸成為戲曲演唱的主流。伴隨南北戲曲興衰形勢而來的,就是北曲逐漸退出舞臺,而南曲大為流行,出現了各地流行的聲腔。近代學者把南曲歸納為“四大聲腔”(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及崑山腔)的說法,頗有可議之處,忽視了南戲聲腔的複雜性,更昧于各地聲腔與南戲地理流布的實際情況。湯顯祖戲曲寫作涉及的聲腔,與南戲地理流布的具體現象息息相關,是本講的主旨。
鄭培凱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台灣大學、新竹清華等校,1998年到香港城市大學創立中國文化中心,任中心主任,推展多元互動的中國文化教學。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中華學社創社社長,2016年獲頒香港政府榮譽勛章。
兼任香港藝術發展局顧問、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中國文化客座教授、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委員、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中國絲綢博物館理事。
著作所涉學術範圍甚廣,以文化意識史、文化審美、經典翻譯及文化變遷與交流為主。著有《湯顯祖與晚明文化》、《湯顯祖:戲夢人生與文化求索》、《真理愈辯愈昏》、《高尚的快樂》、《樹倒猢猻散之後》、《游于藝:跨文化美食》、《在紐約看電影: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吹笛到天明》、《流觴曲水的感懷》、《茶道的開始–茶經》、《茶香與美食的記憶》、《茶餘酒後金瓶梅》、《行腳八方》、《迷死人的故事》、《雅言與俗語》、《品味的記憶》、《在乎山水之間》、《多元文化與審美情趣》、《歷史人物與文化變遷》、《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等;主編《九州學林》季刊、《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現狀與討論》、《文苑奇葩湯顯祖》、《裊晴絲吹來閒庭院》、《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 : 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陶瓷與中外貿易》、《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外銷瓷》、《逐波泛海:十六十七世紀中國陶瓷外銷與物質文明擴散》、《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 : 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陶瓷與中外貿易》、《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合編)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A Documentary Collection》(合編) 、《中國文化導讀》(合編)。主編漢學研究譯叢,如《史景遷作品》叢刊、《近代海外漢學名著譯叢(百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