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海洋·港口城市·腹地论坛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2)

作者:阅读次数:日期:2013-12-03

2013-12-03

 

三、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展望

如上所述,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学术空间。如历史牧业和工业地理研究亟待充实,历史农业和商业地理研究亟待提高,综合性经济地理研究亟待全面铺开。它们共同的努力方向,则应该主要集中在研究视野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2个方面。

(一)学术研究视野的拓展

已有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成功做法,是首先在纵向上划分出一定的研究时段,在横向上划分出一定的地域空间。这种选题方法,虽然有利于资料查找的全面和问题思考的深入,但却容易人为割裂经济发展本身的时、空连续性,以致影响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

一方面,历史经济地理的研究要尽可能地摆脱时间断限的桎梏,培养长时段大历史的学术视野。因为每一种经济活动和现象,都不是凭空突现的,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因此,目前的历史经济地理学选题,虽然无法绕开研究时段的陷阱,但却可以对问题的关注,在设定的年代之外进行上延和下展。成功的学术研究案例,如日本学者顾琳(Linda Grove)著《中国的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乡村工业》63。该书研究的主体,是对民国年间河北省高阳地区乡村织布业发展原因和内在机制进行探索。但作者却没有将关注点完全局限在19101930年这一核心时段,而是借助于实地调查和其他中外文献资料,将考察视野上延到清朝末年,下展到解放以后直到1995年,从治乱兴衰的社会变迁和荣辱成败的企业起伏中,提炼出具有高阳地域特色的乡村工业运作机制。尽管作者的结论还存在偏颇之处,但其打破朝代存续界限的整体学术视野,足资当今的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者参考。

另一方面,为经济活动提供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地域空间,也不是单一层面和固定不变的。同样的经济地理现象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不仅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主观内容,而且也有区域内外纠结层叠的经济联系。也就是说,目前的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者,将考察空间限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做法,虽然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也同样具有空间上的主观局限性。可资借鉴的学术研究案例,一是中国学者葛剑雄著《从历史地理看徽商的兴衰》64一文,打破传统徽商研究将空间局限在徽州16县狭小圈子的做法,将对徽商活动的关注扩展到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从而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近代徽商兴衰成败的经济、社会和地理原因。二是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65一书,将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演变,从环环相扣的3个空间圈层和时代变迁中分别加以审视,具有很强的横向解释力度。

(二)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方法的创新,不仅是指为了解决某一具体的历史经济地理学问题,而对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农学、市场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相关学科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而且是指要随着学科和时代的进步,及时地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

在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当中,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就是一种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新的地理学研究手段。它以地理信息及其数理分析方法为基础,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复杂的运算和数据及图形处理。GIS技术与中国历史地理学传统史料考证和分析方法的结合即CHGIS,应该成为“新世纪历史地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66。自然也应该成为历史经济地理学这一分支新的研究方法之一。

目前,GIS技术已经在复旦“港口—腹地”团队的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当中,得到了初步运用。比如,樊如森指导的吴焕良硕士论文《近代上海棉纱业空间研究(1889-1936)》,即通过编制“近代上海棉纱业数据库”,进行数据信息的图形转化,生成若干张不同年代和专题的上海中外纱厂、纱锭、布机分布图,再结合其他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和解读近代上海最大的现代工业产业——棉纱业的空间扩展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吴松弟指导的王哲博士学位论文《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网络的空间分析——基于旧海关史料等的研究(18731942)》,也引入了赫芬达尔指数、地理信息数据库、GIS技术等分析手段,多层面地解析了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网络,及其形成和运作的内外机理。

上述尝试的成功,表明新学科、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学术研究的精度和解释的力度,有利于提升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整体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盛璋、钮仲勋. 近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进展【J. 考古学报, 1972(2.

2】华林甫编. 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C.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1.

3】吴松弟. 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到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百年回顾【A. 姜义华、武克全主编.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卷【C.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华林甫.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J. 经济地理, 2006(5.

5】史念海. 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6(3.

6】【日】东亚同文会. 支那经济全书, 12卷【M. 东京:东亚同文会,1908.

7】【日】东亚同文会. 支那省别全志, 18卷【M. 东京:东亚同文会,1917.

8】王金绂. 中国经济地理【M. 北平: 文化学社, 1929.

9】张其昀. 中国经济地理【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0.

10】周默秋. 华北五省经济与英日【M. 上海: 现代国际社, 1937.

11】【日】吉野美弥雄. 利用す可き天津を中心こせる北支那の物产M. 大阪: 三岛开文堂,1924.

12】ェム·ィ—·カザニン著、【日】堀江邑一翻译. 支那经济地理概论【M.东京:日本评论社,1938.

13】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产业部编. 北支那经济综观【M. 东京:日本评论社,1938.

14】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J. 东南学术, 2002(4.

15】孙敬之主编. 华北经济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陈树生主编. 天津市经济地理【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8.

16】韩茂莉. 宋代农业地理【M.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3;韩茂莉. 辽金农业地理【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17】吴宏岐. 元代农业地理【M.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7.

18】郭声波. 四川农业地理【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19】龚胜生.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M. 武汉: 华中师大出版社,1996.

20】耿占军. 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21】马雪芹. 明清河南农业地理【M. 台北: 洪叶文化出版社,1997.

22】陈国生. 明代云贵川农业地理【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3】萧正洪. 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M. 北京: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

24】周宏伟. 广东历史农业地理【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5】王社教.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6】李心纯. 黄河流域与绿色文明———明代山西河北的农业生态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27】李令福. 明清山东农业地理【M. 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28】王双怀. 明代两广闽台农业地理【M. 北京: 中华书局,2002.

29】张穆著、何秋涛校补. 蒙古游牧记【M. 同治六年(1867年)刻本,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0】贺扬灵. 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5.

31】顾谦吉. 中国的畜牧【M. 长沙: 艺文丛书编辑部,1939.

32】柳超. 西北畜牧业【M. 北京: 新知识出版社,1955.

33】赵增荣. 甘肃中部的畜牧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34】李静涵. 山西北部畜牧业调查【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35】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概况【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

36】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 新疆畜牧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37】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 西藏那曲、日喀则、江孜地区畜牧业考察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38】中国科学院内蒙宁夏考察队. 内蒙古畜牧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

39】许岢主编. 内蒙古自治区志·畜牧志【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0】王建革.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1】韩茂莉. 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J. 地理研究, 2003(1).

42】樊如森. 开埠通商与西北畜牧业的外向化【J. 云南大学学报(社科),2006(6).

43】吴承洛. 今世中国实业通志【M.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29.

44】上海特别市社会局编. 上海之工业【M. 上海: 中华书局,1929.

45】方显廷. 天津地毯工业M. 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1930.

46袁翰青. 西北五省工业现况【J.甘肃贸易季刊,1943(7).

47吴行著. 我国的重工业地理M.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1957.

48】李文彦. 中国工业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49】钮仲勋. 魏晋南北朝矿业的分布与发展【J. 历史地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