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史地专业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其他新闻 -> 史地专业委员会 -> 正文

中国地理学会2014学术年会历史地理分会场简报

作者:阅读次数:日期:2014-12-11

2014-12-11

20141025—26日,中国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理学者一千余人出席了大会。

今年的学术年会是以中国地理学: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为主题,1025日的开幕式上,傅伯杰院士、陆大道院士、崔鹏院士及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耳顺研究员、香港大学地理系主任章典教授五位先后走上主席台,分别以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未来地球框架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高山区山地灾害链:过程、风险与对策GIS的发展及其对地理学的影响中华帝国的脉动:宏观地缘政治和气候变化的波谱分析为题,做了相当触动听众思维和为之增添想象力的特邀报告。

傅伯杰院士代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所做的“走向世界的中国地理学”专题调研报告,立意高,责任重,分析学界现状全面,把握世界学术潮流准确,所形成的诸多判断对与会听众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最后,他展望了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方向,即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中国科学家对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引领和参与,推动地理科学发展;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服务价值。

应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要求,此次年会设立了历史地理分会场。此前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也曾开设过历史地理分会场,相应扩大了历史地理学的影响。本次历史地理分会场作为年会的第34个分场,于26日下午举行。专业委员会主任吴松弟教授首先简要说明了在地理学会年会开设历史地理分会场的意义和作用,他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历史地理学者向地理学界展现研究心得和创获,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并通过向现代地理学学习、合作来促进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随后是论文报告。

论文报告分上、下两段,分别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侯甬坚教授和吴松弟教授主持。依次发表的报告有:

王乃昂(兰州大学教授):《基于历史维度与地理认知的嘉陵江源再探讨》(由李卓伦博士代替报告);

杨蕊(太原师范学院讲师):《关中东部土盐生产历史沿革及其榷禁之辨》;

李智君(厦门大学副教授):《梦通三界:梦在佛教早期东传中的调适作用研究》;

易清传(宜春学院教授):《中华易姓历史演变与地理分布初探》;

吴松弟(复旦大学教授):《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过程》;

孙俊(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地理学史研究范式:以科学地理学史与知识地理学史编史学为中心的讨论》;

小林雄河(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17世纪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初步研究》;

李勇先(四川大学教授):《近代西方人士在我国云贵川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及其影响》;

杨煜达(复旦大学副教授):《移民、山地开发与高原湖泊演变:云南嘉丽泽(1391-1972)》;

张伟然(复旦大学教授):《佛教与江南社会人文空间的生产》;

骆磊(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硕士生):《汉唐时期瓜沙二州间烽燧系统的遥感考古研究》;

葛淼(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健康人血液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韩啸(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基于多层感知器模型的左室Tei指数地理分布》。

另外,有些学者提交的论文未及列入《会议指南》中的分会场报告安排。

总的看来此次会议的论文涉及诸多方面的研究,且多数论文切入的角度、研究的方法颇有新意。但与地理学界一些学科的会议论文数量相比,历史地理学的论文显得少了一些,由于地理学大会在地理学界的巨大影响,希望历史地理学同仁今后多关注地理学大会,多参加地理学大会。而且,今后除了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分会场外,工作突出、热情奔放的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可以向年会秘书处申请开设面向地理学前沿和社会议题的专题分会场,或者参加地理学其他分会场的活动,以便让其他学科的地理学师生了解自己的工作,展现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成绩和魅力,并将自己的研究与现代地理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另外附带一提,2012年以“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为主题的历史地理学年会,其论文已定名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润靳成主编、宫宝利、毛曦副主编)于2014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文集名称同样表达了历史地理学人当下的学术向往和追求。

(侯甬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