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历史地理变迁暑期学校暨东北亚近代经济、交通与社会变迁工作坊招生通知“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历史地理变迁暑期学校暨东北亚近代经济、交通与社会变迁工作坊招生通知

作者:阅读次数:日期:2023-06-15

2023-06-15

2023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历史地理变迁暑期学校暨东北亚近代经济、交通与社会变迁工作坊招生通知


拥有辽阔陆地疆域又濒临浩瀚太平洋的中国,很早就有地表介质和物流方向不同的陆上和海上两大对外贸易商路;只因传统农耕时代国际贸易相对稀少,二者并未产生时空上的交集。进入近代以后,西方列强主导的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也被动卷入世界市场一体化的浪潮,陆、海“丝绸之路”遂得以全面交汇与交融。这一进程促进了中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也将传统农、牧、工、商业纳入到市场化工业的发展轨道,加快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外向化与工业化,也奠定了今天中国自主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地理基础。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计划于2023年7月10-14日举办“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历史地理变迁暑期学校暨东北亚近代经济、交通与社会变迁工作坊,广泛邀请历史经济地理、丝绸之路研究、经济史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从不同视角讲授丝绸之路的变迁,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民族与文化,东北亚近代经济、交通与社会变迁等内容,分享从事相关研究的路径方法、技术要领及心得体会,旨在培育新锐、交流动态,推动丝绸之路、历史经济地理学等研究的发展。


报到时间:2022年7月9号

授课时间:2022年7月10-14日

授课方式:线下线上相结合

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承办:复旦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地理研究中心

1. 暑期学校暨工作坊日程安排

202379日(周日)

外地专家、学员报到:下午14:00-20:00(地点待定)

2023710日(周一)

活动地点:线上腾讯,线下光华楼西主楼2201

820-850

开幕式

开幕辞: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樊如森,复旦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集体合影

850-1020

第一讲:从陆路到海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变迁

主讲人:吴松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030-1200

第二讲:历史上的秦岭

主讲人:王社教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主持人:路伟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430-1600

第三讲: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主讲人: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安介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610-1740

第四讲:信息化视域下的丝绸之路研究

主讲人:张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主持人:樊如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900-2100

第五讲: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交融与史料整理

主讲人:樊如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朱海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2023711日(周二)

活动地点:线上腾讯,线下光华楼西主楼2201

830-1000

第一讲:经济全球化与明清以来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

主讲人:倪玉平,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持人:杨德亮,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1010-1140

第二讲:元明时期回回人与丝路文明交流互鉴

主讲人:丁明俊,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

主持人:安介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430-1600

第三讲:祁连牧区的百年现代性进程兼论牧区的乡村史

主讲人:杨德亮,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主持人:路伟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610-1740

第四讲:历史时期河东(山西)廊道之构建问题——兼论其与丝绸之路的关联

主讲人:安介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王哲,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

1900-2100

第五讲:族群命名的中国话语——基于丝路沿线的回回群体的历史考察

主讲人:路伟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樊如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2023712日(周三)

活动地点:线上腾讯,线下光华楼西主楼2201

830-1000

第一讲:航路·港口·市舶:中古时期中东商旅与东方海上贸易网络构建

主讲人:马建春,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杨伟兵,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010-1140

第二讲:清代中期以来天山北麓的环境变迁

主讲人:张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主持人:费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430-1600

第三讲:东北亚视域下的清代中朝商路研究

主讲人:费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主持人:马建春,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教授

1610-1740

第四讲: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交通与现实启迪

主讲人:杨伟兵,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张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1900-2100

第五讲:海神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主讲人:朱海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路伟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2023713日(周四)

活动地点:线上腾讯,线下光华楼西主楼2201

830-1000

第一讲:闯关东与中国东北区域文化的变迁

主讲人:范立君,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主持人:马光,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1010-1140

第二讲:利用多元史料拓展历史地理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主讲人:史红帅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主持人:袁为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1430-1600

第三讲:中国近代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

主讲人:袁为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持人:范立君,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1610-1740

第四讲:元末明初山东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

主讲人:马光,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史红帅,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1900-2100

第五讲:近代信息传播网络的空间复原和可达性分析(1903-1936

主讲人:王哲,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人:朱海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2023714日(星期五)

活动地点:线上腾讯,线下光华楼西主楼2201

830-1000

第一讲:清末东三省的建省改制与日本

主讲人:阎立,日本大阪经济大学经济系教授

主持人:路伟东,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010-1140

第二讲:日本海运兴国战略及日本海横断航路

主讲人:杨蕾,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樊如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1430-1600

学术研讨: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历史地理变迁暨东北亚近代经济、交通与社会变迁

引言人:樊如森,路伟东,朱海滨,阎立,杨蕾,王哲等专家

与谈人:全体同学

1610-1700

闭幕式

闭幕辞:王哲,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主持人:路伟东,复旦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颁发结业证书


2. 学员招收及选拔办法

此次暑期学校面向海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招收学员,招收主要面向硕士生、博士生,并适当招收即将升入四年级的本科生和青年教师,总计招收正式学员20人,另有旁听学员10人和线上学员70人。

报名者请提供以下材料:

(1)本人简历1份;

(2)个人信息表1份,格式如下,请单独保存为一个word文档(见附件)。


(3)代表作1篇(已刊、未刊均可)。

报名方式:

电子邮件报名,6月25日(含)之前,请将申请材料(简历、个人信息表、代表作)发送至22210760004@m.fudan.edu.cn。收到报名材料,我们会回复确认。

6月30日左右,暑期学校组委会将确定并公示录取学员名单。

学员管理办法

(1)研修期间,每位学员必须遵从暑期学校相关安排,按时完成作业。

(2)学员在9月30日(含)前,撰写并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研修报告。

(3)全程听讲,完成作业,并承诺提交研修报告的学员,经暑期学校组委会审阅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2022年6月13日



3. 授课专家学术简况(以姓氏拼音排序)

安介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与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研究》编委、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双聘兼职教授、大同大学客座教授等。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复旦大学光华人文基金青年杰出学者计划。撰写及主编的学术著作有《山西移民史》《历史民族地理》《历史地理与山西地方史新探》《民族大迁徙》《表里山河:山西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江南景观史》等十余部,并在国内权威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丁明俊

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民族学会回族学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少数民族史、回族历史与文化等。主持完成、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1项。在《世界宗教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回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6部,合著5部。

范立君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满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首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吉林省首批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中国移民史、中国东北边疆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4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摘登;出版《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东北移民文化》《近代松花江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等专著4部;主持《清代以来东北移民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644-1945)》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1项;获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

樊如森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丝绸之路经济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聊城大学兼职教授,《运河学研究》编委。曾担任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和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中心、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中国城市史、东北亚丝绸之路、亚太海洋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已发表学术著作8部,其中个人独著《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七卷》,集体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一等奖(2020),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奖著作类一等奖(2018)。主编港口腹地与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研究丛书。发表学术论文71篇,其中1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体摘录。

费驰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清至近代东北亚关系史。吉林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20101月至201212月)、美国锡拉丘兹大学访问学者(20131—20141月)、韩国京仁教育大学客座教授(20167—8月)、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访问学者(20196—7月)。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主持国家社科专项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等多个项目。

路伟东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历史GIS与数字人文青年融合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青年项目各一项,承担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CHGIS复旦-哈佛国际合作项目中方成员,国家十一五重点社科规划项目《中华大典·交通典》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著有学术专著3部,在《近代史研究》、《历史地理》、《复旦学报》、《回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主要从事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GIS与传统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研究尤其专注于清以来西北人口、移民、民族及区域社会相关问题。

马建春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暨南史学》主编、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丝绸之路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等。现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关系史、边疆民族史。已出版《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大食·西域与古代中国》《多元视阈中的河湟:族群互动、文化认同与地缘关系》《杭州伊斯兰教史》等个人著作6部。在《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民族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10余篇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及省市社科项目10余项。

马光

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曾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关注元明东亚海洋史、近代海关与鸦片史。著有Rupture, Evolution, and Continuity: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n East Asian Maritime History during the Yuan-Ming Transition,已在Journal of Asian History、《近代史研究》、《文史哲》等期刊上发表中英论文20余篇,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曾获国家社科基金两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

倪玉平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格罗宁根大学客座教授、UCLA访问学者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项目主持人。出版《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Customs Du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a.1644-1911》、《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史红帅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外籍研究员、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客员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地理、中西交流史。出版有《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穿越神秘的陕西》(译著)、《近代西方人在西安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40-1949)》、《西安城市史·明清卷》等专著和译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清史纂修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10余项课题,成果先后9次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王社教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秦岭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长安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历史地理学会会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历史地理研究》编委,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历史地理学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地理、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史、古都学与城市建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重点项目、专项委托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汉长安城》等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王哲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先后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2–2016)和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2016–2018)工作。主要从事近代经济地理、近代海关史、近代邮政史和历史数据可视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用友公益基金会项目等。曾参与清史编纂工程《商业志》和多项地方政府产业规划。在Regional Studies、《中国科学》、《地理学报》、《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和《史学月刊》发表研究论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Asian Research Trends New Series(東洋文庫)转载,出版专著《近代中国贸易网络空间研究(1873–1942)》。

吴松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至2015年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201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升校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历史地理研究》主编、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院长。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和我国港台的多所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旧海关内部出版物的整理与经济地理、海洋地理、海关史、贸易史、城市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个人专著15部(其中合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90篇。先后承担过国家教委(1993年)、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教育部重点基地(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上海社科(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2012年)等12项省部级以上的项目研究。

阎立

日本大阪经济大学经济系教授。2004年取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已发表学术专著《清末中国の対日政策と日本語認識 朝貢と条約のはざまで》(東方書店、2009年),用中文和日文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世紀初頭の中国における不平等条約改正への始動と対外交渉」等近20篇。近年来主要关注的是新政期间东北三省的建省改制与日本这一课题。

杨伟兵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地理研究》编辑部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历史文化专家组组长。从事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环境变迁、明清区域史等研究。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及上海市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西南近代经济地理》《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等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

杨德亮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博士,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先后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若干项,科研成果4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代表作《托茂人:一个边缘群体的经济、文化与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杨蕾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史、日本史、近代中日关系史。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近代日本海运发展与国家崛起研究,主持中外海洋战略研究青年创新团队,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课题。讲授世界近代史”“日本史”“东亚区域研究等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目前出版著作1部、译著3本,在中国及日本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袁为鹏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中国传统工商业账簿史料整理与研究(1500-1949首席专家。中国经济史学会近代史分会副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代工矿业史、中国传统商业账簿及会计史、金融史、企业史等。著有《聚集与扩散: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并在《历史研究》、《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Modern China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等中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张晓虹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2003年度哈佛燕京学者。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学与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2002-2003年度以《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14-19世纪传统文化与中国城市规划关系的历史地理考察》为题,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主持上海城市活动空间研究(1843-19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方向亦有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现象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专著 《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编著《万民所依:建筑与意象》《洞天福地》等作品。

张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数字人文大数据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历史经济地理学、西北区域历史地理、GIS与数字人文等方向的科研与教学。出版学术著作《区域历史商业地理的理论与实践》、《近五百年黄土高原的环境扰动与社会变迁(1449-1949年)》10余部,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博士论文《明清陕西商业地理》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开发了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平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项目和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专业与学术出版类)项目。

张莉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兼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副主编、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新疆历史地理、历史环境变迁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天山北麓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1757-1949)》。

朱海滨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独立出版学术专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2008)、《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2010),独立学术译著《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2008)、《森林和绿色的中国史》(2013)、《汉代郡县制的展开》(2016)。同时,在《历史地理》、《东方学》、《东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省部级项目近10项,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