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阅读次数:日期:2004-07-20

2004-07-20

由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复旦大学隆重举行。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以“港口-腹地”为切入点,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合作与促进,努力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和途径,为当前和今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与会的近40位专家学者,分别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日本,研究领域涉及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学、区域地理学等。大家围绕近代以来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香港、广州、厦门、宁波、上海、汉口、青岛、烟台、天津、大连等一系列港口的发展状况,各自腹地的经济与社会变迁过程,港口-城市-腹地间的经济互动关系,主要港口之间的埠际贸易,现代交通运输在港口-腹地经济联系当中的作用,港口的未来发展趋势,港口—腹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姜义华教授、中国港口协会代表茅伯科先生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词。葛教授强调了港口—腹地研究的重要性和研究中心未来的发展宏图。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吴松弟教授主持这次会议并作题为《港口—腹地研究浅议》的重要报告。他认为,1840年以来,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从沿海的港口城市开始,再沿着重要交通线渐次往内地扩展,从而导致中国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变化。他明确指出港口-腹地问题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并论述了港口—腹地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全国性的港口—腹地发展历程及其相关问题,是会议报告的重要内容。《中国港口》杂志社的茅伯科先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交通运输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港口与腹地的关系相应发生重大变化。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港口由第一代港口功能即作为水陆联运枢纽主要体现装卸和转运功能,加速向运输枢纽和工业活动基地合一的第二代港口,以及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国际贸易综合运输中心和后勤基地的第三代港口转变。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的林满红教授,从各口岸在国内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往来区间贸易的人为网络、港口城市附近的城乡关系、核心与边陲地区相对地位的变化、区间关系中的资本积累等方面分析了核心地区与边陲地区的复杂关系。日本国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滨下武志教授,则通过研究20世纪早期海外华人在重要的港口城市仁川、神户和上海的银行网络,系统介绍了近代中国商人在东亚的商业优势。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朱荫贵教授则从轮船、铁路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角度,揭示出港口—腹地间的互动关系。上海理工大学区域与交通研究所董洁霜等人将区位势的概念与模式运用于港口区位势的研究,并使用数理模型分析了港口区位势的增长机制。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内河港口,不同区域的港口在本地区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功能因地而异。在港口-腹地格局下,探讨中国各个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成为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会议论文按研究区域,可分为上海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岭南、华北及山东、东北等。
复旦大学历史系戴鞍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杨伟兵、唐巧天、毛立坤、方书生、张珊珊、王列辉、南京师大地理学院陆玉麒、山东社科院庄维民、华东师大历史系谢俊美、厦门大学台湾所的林仁川、暨南大学历史系张晓辉、陕西师大环发中心张萍等的报告,涉及南方的港口—腹地的多方面的问题。包括:长江三角洲内河航运网络对上海港发展的贡献,从门户港地位之争的角度讨论长江三角洲内部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近代上海、香港这两大主要港口对中国其他港口的转口贸易状况,华北区域口岸—腹地商品市场与上海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宁波近代史上若干重要事件和宁波帮的崛起及其作用的回顾,宁波港的腹地随着其它口岸的开辟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不同时期的伸缩,厦门港自明清以来在福建及东南地区贸易中的突出地位,长江中上游开埠通商对西北、西南区域经济的影响,还有人从汉口的贸易分析入手认为武汉存在着独特的现代化路径。
南开大学社会史中心许檀、天津社科院张利民、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徐永志、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叶汉明、吉林大学东北亚中心衣保中、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曲晓范、南通师院地理系陈为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建革、樊如森、姚永超等学者,考察了北方的港口—腹地的诸多问题,涉及到华北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华北经济中心的东移的过程、天津的兴起与华北区域结构的演变、天津开埠与津冀城乡关系的转型、天津在北方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青岛开港对山东腹地的影响、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双核结构模式、东北口岸开辟对区域经济现代化发挥的作用,以及近代东蒙地区的商人活动。
总之,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无论是有关港口—腹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是各个具体的港口—腹地的研究,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参加会议的学者,都已普遍认识到港口—腹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认识到有必要将港口、港口贸易以及港口所在的城市和区域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串联起来,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总格局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研究,并通过热烈讨论在港口—腹地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主要方法等重要问题上求同存异。可以说,本次会议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表明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研究,已进入抓住关键因素进行分区域考察的实证研究阶段,必将促进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