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北大林梅村教授学术讲座:蒙古山水地图--在日本新发现的一幅“世界地图”

作者:阅读次数:日期:2004-12-16

2004-12-16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导林梅村教授将于12月28日下午于谭其骧历史地理讲座作讲演,题目为《蒙古山水地图--在日本新发现的一幅“世界地图”》。

讲座概要:
---------------------------------------------------------------------
蒙古山水地图》——在日本新发现的一幅中世纪“世界地图”
Mongolian Landscape Map: A “World Map” of Middle Age Newly Discovered in Japan

林梅村(北京大学)

2002年,北京一家国际拍卖公司出巨资,从日本购回一幅山水画形式的中国古地图。这幅地图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流散日本,一直秘藏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馆——藤井有邻馆(The Museum of Fujii Yurinkan)。由于图上题款被人撕去,原名不得而知。《蒙古山水地图》之名,来自地图背面尚友堂题签,千字文编号“宙XX二”。所谓“蒙古”,指称雄欧亚大陆的蒙古四大汗国的后续王朝——蒙古和撒里维吾尔诸部落(窝阔台汗国)、帖木儿帝国(察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蒙古山水地图》很可能是原名,因为,无论卖画的古董商,还是收藏者都没有这个水平,给这幅古地图起如此儒雅、贴切的名称。
这幅地图采用中国地图传统方式——手卷式,幅宽0.59米,长30.12米,绘于缣帛之上。藤井有邻馆一直把它当作清代山水画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学界亦无人知晓此图。这幅古地图购回北京后,清华大学傅熹年教授从艺术风格作了初步鉴定,认为恐非清代之物,至少是明中期以前的作品。承蒙这家公司负责人易苏昊先生的委托,我们于2004年2月开始研究此图。初步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图中出现嘉峪关,年代必在嘉靖三年明军退守嘉峪关以后。此外,该图不见嘉峪关以西“永兴后墩”(今称“长城第一墩”)等明长城烽燧,年代则早于嘉靖十八年。换言之,《蒙古山水地图》大约绘于嘉靖三至十八年之间(1524-1539),也即明代中叶。
第二、从艺术手法看,该图的山水画风格深受明代中叶吴门画派的影响,以表现青绿山水、高山大川为主;气势恢弘,尺幅巨大。我们发现该图卷首“嘉峪关图”竟然和吴门四大家之一仇英(1498-1552)的名作《归汾图》如出一辙,显然使用了同一粉本。
第三、我们发现这幅地图有两个明代刻本。其一题为《西域土地人物图》,收入明儒学案代表人物之一马理等人纂修的《陕西通志》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其二题为《西域图略》,收入无名氏《陕西四镇图说》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日本学人海野一隆认为,后者可能绘于嘉靖三或五年(1524或1526)。从明代刻本看,如今所见《蒙古山水地图》只是此图的四分之三,地理范围从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凡211个西域地名;另外四分之一被人剪裁,地理范围从天方到鲁迷(今土耳其西境伊斯坦布尔)。那么原图长达40米,从明朝边关嘉峪关直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西境伊斯坦布尔),堪称明代丝绸之路地图。
如果说《武备志·航海图》(即《郑和航海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那么《蒙古山水地图》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两者充分展示了明代中叶中国人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这幅明代地图足以和巴黎国立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Paris)藏欧洲中世纪世界地图——《加泰罗尼地图集》(Catalan Atlas,1375)、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图》(1389)、京都龙谷大学大宮图书馆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Kangnido,1402),以及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Venice)藏《毛罗世界地图》(Fra Mauro''s Mappamundi,1459)相媲美,说明16世纪初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04年7月2日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林梅村教授简介
---------------------------------------------------------------------
1956年4月生,祖籍广东,生长于北京。70年代后期在史学家马雍门下受业三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读考古学,毕业分配至北京中国文物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其间,师从梵学家蒋忠新学梵语,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和中亚死语言写卷,尤其是犍陀罗语研究。1993年应美国梵学家邵瑞琪(Richard Salomon)教授邀请,赴华盛顿大学从事中亚死文字研究。1994年受聘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现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赴日进行学术交流,任京都佛教大学客座教授。2001和2003年两赴香港讲授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初,应日本电视放送协会(NHK)之邀,赴东京NHK总部作学术演讲;2004年冬,应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普林斯顿大学考古艺术系之邀,赴美作学术演讲。其研究涉及历史、考古和中亚死语言三大领域。自1982年起,每年都到新疆、青海、内蒙古或甘肃丝绸之路沿线古城进行实地考察,几乎踏遍天山南北所有重要遗址,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寻访沙埋古城,同时赴瑞典、英国、美国和日本调查流散海外的新疆文物和中亚死语言写卷。1984年至今,在欧美、日本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古道西风》等学术专著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