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第二届“禹贡博士生论坛”纪要

作者:阅读次数:日期:2006-12-12

2006-12-12

在全所师生的精心准备和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禹贡博士生论坛”于2006年12月5日—6日分两场,在本中心会议室举行。本届论坛共提交高质量的论文13篇,12位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绝大多数同学进行了认真的旁听。


点评老师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根据各位同学的文章内容和临场表现,评出了一、二两个等级。(以姓氏笔画为序)一等奖7名:王大学、王国强、方书生、李嘎、吴媛媛、何慕、潘威。二等奖6名:王列辉、孙景超、李德楠、陆长玮、肖启荣、傅辉。


[附]: 第二届“禹贡博士生论坛”纪要


在史地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禹贡博士生论坛”,于2006年12月5日、6日下午,在光华楼2201会议室举行。论坛自始至终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共有13名同学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并做了现场汇报,12位老师亲临点评,60余名本所及其他院系同学在场旁听。场上答辩活跃,学术气氛浓厚。

本次论坛由博士生班委会发起,充分吸取了首届“禹贡博士生论坛”的成功经验,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中心业已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促进学术创新。在论坛的整个筹备过程中,中心主任葛健雄教授,都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并以中心名义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楚永全老师,对本次论坛也十分赞赏和支持;朱毅老师做了许多指导性的工作;博士生辅导员樊如森老师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班委会组成人员李嘎、孙景超、张玲同学做了大量具体的组织工作。

根据所提交论文的研究主题,可将第一场(12月5日)归纳为“水利与社会”专场。王大学、傅辉、李嘎、肖启蓉、孙景超、潘威、陆长玮七位同学先后对各自文章加以陈述。王大学对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松江府海塘图”进行了考证;傅辉则对有明洪武二十六年的河南土地数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嘎对清代康雍乾时期山东小清河河道的治理进行了复原与评价;肖启蓉对明清汉水下游水利工程与社会的考察;孙景超对历史时期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夹苎干”渎进行了考证;潘威用GIS技术对道光七年吴淞江大修对江身形态的影响问题作了探讨;陆长玮对乾隆十六年浙江灾害社会史进行了考察。本中心张伟然、安介生、韩昭庆、朱海滨、杨煜达、樊如森6位老师做了现场点评,指出上述文章的精要,提出其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既加深了报告人的思考,也对旁听者多有启发。

12月6日下午,现场陈述的有王国强、吴媛媛、王列辉、李德楠、何慕、方书生6位同学。王国强从文化地理学视角以《中国评论》为中心对英国汉学进行了讨论;吴媛媛的文章则是关于明清时期徽州区域的水旱灾害与农业种植结构问题的考察;王列辉以开埠前后上海、宁波两港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考察了两港不同的发展态势;李德楠以《明徐州蠲免房租书册》为中心考察了交通与城市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明万历年间泇河的开凿从根本上导致了徐州城市的衰落;何慕则对楚汉时期临江国封域进行了考证;方书生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对历史时期长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问题加以阐发。邹逸麟、周振鹤、吴松弟、王振忠、张晓虹、李晓杰、樊如森7位老师对他们的报告分别作了评论;各位老师对英国汉学在国际汉学中的地位问题;撰写历史地理学论文时的史料应用问题;徐州城是否在泇河开凿之后真正衰落的问题;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是否始终位于上海的问题等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明显可以看出各位老师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文章,充分表现出他们对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刻功力。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活跃了论坛气氛。

总体而言,本次论坛为本所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研究成果、加强师生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

 

——本“纪要”由张玲、李嘎采编整理(200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