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格局变迁”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阅读次数:日期:2011-12-20

2011-12-20

“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格局变迁”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1年12月17日-18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格局变迁”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上智大学、中国东北师范大学、东方出版中心、复旦大学、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吉林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南开大学、南通大学、齐鲁书社、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上海海关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苏州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及出版业的35位学者,分成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专题总结、总结研讨4个板块,就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充分的学术交流。陕西师范大学的侯甬坚、复旦大学的王建革、中央民族大学的徐永志、东北师范大学的费驰教授,提交并点评了部分论文。

     主题报告安排在17日上午,分别由樊如森、安介生主持,复旦大学的吴松弟、日本上智大学的顾琳、天津社科院张利民3位教授作报告。吴松弟从宏观视野分析了近代北方经济变迁的主要原因、表现途径、发展历程等,充分肯定了北方经济在整个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顾琳基于其对近代华北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时段调查和研究,向大家展示了中外学者对华北农村调查的基本概况,总结了她对于华北农村经济的思考。张利民重点探讨了近代环渤海经济中心重组中的政治因素,特别强调了这一地区自开埠通商直至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个历程当中,都一直深受政治干预和主导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特色。

    17日下午和18日上午的专题报告,分成四个研讨小组进行。第一组共有6位学者报告,南开大学的江沛,分析了交通体系对于近代山东经贸中心东移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得山东经济呈现出“一路双核”的局面。复旦大学的安介生,从地缘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明代山陕地域共同体的形成,分别从边塞供给、边民、商人群体入手证明了这一共同体形成的共同性和相关性。复旦大学的樊如森,从市场环境、城镇体系、交通网络、产业结构、经济地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近代环渤海经济在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剧变与渐变,并讨论了该变化的原因所在。陕西师大的黄正林,以农贷经济模式为切入点分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肃农业经济的复苏。山西财经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张喜琴、刘建生,探讨了近代新疆对俄贸易发展及对新疆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华南农业大学的谢丽,则在基于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等空间分析工具重建了民国和田河流域垦荒、撂荒地的景观格局与自相关关系,揭示了该地区垦荒开发活动的基本过程,也分析了驱动力因素以及造成荒漠化的原因。

     在第二组6位学者的研讨中,复旦大学的段伟,考察了甘肃天水三县企业的分布、选址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南通大学陈为忠,结合相关史料说明了近代海州湾的港口和城市发展格局变化。上海海关学院的姚永超,探讨了东北港埠经济区的历史格局与发展机制,认为发展机制主要存在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地缘环境、资源配置等方面。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列辉,以上海、天津为中心,考察了外港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开埠以后上海、天津的外港吴淞、塘沽并没有带动城市的发展,这将是今后两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方向。苏州大学的王晗,以清至民国时期定边县八里河及其灌区为例,分析了该区域对地理环境与农牧业方式的选择。南开大学的张玮,则基于铁路发展的视角探寻了1736-1937年河北省市镇变动和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组有5位学者报告,南开大学的龚关,认为腹地和军阀官僚的私人投资对于近代天津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了市场和政府所起到的不同推动力。吉林师范大学的范立君,从20世纪上半期对东北松花江流域的调查数据出发,认为该流域森林资源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由南向北减少,分散的点式采伐走向沿江、沿铁路线的线式开采,初步勾画了松花江流域森林资源的概貌和演变特点。复旦大学的杨伟兵,以四川全省出产行销货物表为中心,考察了20世纪初年四川物产与陕甘地区的行销关系。内蒙古大学的牛淑贞,重点分析了清末至民国时期归化城的西北贸易中转枢纽地位衰落之地理原因,认为经济腹地和交通条件的变化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西北师范大学的李晓英,利用1930年出版的满铁调查资料,对天津洋行、货栈在近代中国羊毛输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肯定了其对于天津口岸商业腹地开拓的重要作用。

    在第四组5位学者的报告中,河北大学的杨建庭,以1735-1850年江苏省常关为中心考察了清代北方与江南粮食贸易税额及其总税额的变化趋势,估算了贸易规模与贸易趋势,为研究18、19世纪粮食市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据。南开大学的王哲,以海关资料中的子口税贸易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世纪末长江中下游汉口等5个港口的贸易网络空间分布,并构建了山东省内部市场的层级结构。天津社科院的熊亚平,则以运输负责制度的影响为视角探讨了华北铁路沿线城镇转运业的兴衰。山西大学的李嘎,以山东潍县为例分析了晚清民国区域大都市的城市地域结构及发展原因。中南民族大学的秦熠,则讨论了民国时期华北机制面粉工业与新式交通的关系与影响。

    在18日下午的专题总结和总结研讨中,4个分组的组长分别汇报了各组讨论的基本情况,认为与会学者的论文质量上乘,观点独到,视角多样,研讨气氛热烈,彼此受益良多。总结研讨中,吴松弟、张利民、顾琳、刘建生、黄正林、江沛、安介生、范立君、赵发国、王卫东、杨伟兵等资深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相关研究,对北方经济地理格局变迁研究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提炼和高度的概括,对本次会议的分组研讨、专家点评、总分结合的做法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就今后继续举办相关学术会议等事宜交换了意见。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的研究意义重大,并表示今后将继续努力,共同把北方经济发展的学术研究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本会议报道系曾声威初稿,由樊如森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