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8
2015年7月11~14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暑期学校的集中授课部分在复旦大学圆满结束。此次暑期学校的主题为“跨越国界的丝绸之路:历史与未来”。
7月11日上午,暑期学校在光华楼东辅楼101会议室举行了简短的开班仪式。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前辈学者邹逸麟教授简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与价值,并寄语有志于历史地理研究的青年学子。随后,研究生院综合办先梦涵主任代表研究生院致辞,介绍了学校支持举办暑期学校的目的和意义。
开班仪式后,首场讲座为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的“海陆丝路的过去与未来”。刘教授基于文献研究和史地考察,详细介绍了陆路、海路两条丝绸之路的走向、发展和沿线文明的情况,展示了世界各大文明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互相碰撞与融合的宏大历史。
11日下午及以后的讲座移师光华楼西主楼2801会议室。下午,本所葛剑雄教授的讲座题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未来启示”。葛教授特别强调对各个时期丝绸之路交流往来及其价值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
12日上午,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姚为群教授的讲座“基于全球价值链视野,提升中国参与新一代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水平”,将学员的视野扩展至当代的中外经贸往来。姚教授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须建基于沿线国家间的经贸互动与产业价值的合理分配。
12日下午,本所姚大力教授的讲座“内陆亚洲与中国历史”,从斯基泰人谈起,系统梳理了数千年来在广袤内亚地区各人群的演变和更替,对这一时空范围内自东向西的突厥化以及自西向东的伊斯兰化和俄罗斯化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姚教授总结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两种构建模式: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模式和内亚的边疆帝国模式。
13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波教授作了题为“中亚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的讲座。杨教授多次参与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诸国的外交谈判,熟稔当代中亚局势。她对中亚各国国情民风的介绍,以及中亚诸国间国际关系的剖析,大大增进了学员们对中亚的认识。
13日下午,贵州师范学院龙宇晓教授的讲座“中国大西南与东南亚的互动关系:历史、现状和未来”,将学员们的视线从西北拉向西南。龙教授对“西南”进行了概念史的考察,并介绍了海外学者在中国西南及东南亚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观点异同。
14日上午,本所安介生教授的讲座“明代边疆建设的成就及影响”。安教授以典籍为基础,对明代陆疆和海疆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并详细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多个问题,从而使同学们对边疆史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4日下午,本所杨伟兵教授的讲座“云南三江并流区的生态与历史”,以文献和实地考察互证为支持,综合阐释了三江并流区峡谷地貌、历史交通与聚落、宗教文化流布等情况。讲座还以瓦罕走廊、河西走廊、横断山脉民族走廊等古代文明交往的“咽喉”为例,分析了古今丝路的差异和现实建设思考。
为切实提升暑期学校的学习效果,今年的研修安排中,不仅包括名师讲座,还首次加入了史料文献阅读讨论环节,每天讲座结束后,留出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由史雷、姜建国两位助教带领学员进行专家推荐文献的阅读和讨论。14日下午的讲座后,还安排了全体学员参与的综合讨论。11、13两日晚间,王静、孟刚两位老师特意加班,为学员开放资料室,提供文献阅览和自修。14日下午综合讨论后,孟刚老师还带领学员参观谭其骧文库和所史室,向学员介绍了文库内收藏的谭先生手稿等记录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的珍贵文物。
暑期学校开班之日,正值超强台风“灿鸿”影响上海之时,但狂风暴雨阻挡不了学员们学习的热情。此次暑期学校,共招收正式学员30人,开班之后,又招入承诺全程参与的旁听学员29人。59名学员,共同听讲、切磋讨论、互相砥砺,也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