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6
11月21日至22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港口——腹地团队”主办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崇明顺利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海关学院、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绍兴文物局等科研机构的20余位学者,以及复旦大学史地所的部分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出席本次研讨会并作了主旨发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这一主题,充分探讨了在开埠通商背景下,中国各区域通过“港口—腹地”的双向互动,所展现出来的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交通结构等经济地理方面的显著变化与影响。
樊如森副教授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发展在内容和形式、时间和空间上的新内涵。认为中国近代北方经济,在产业结构上,由以承自本土的自足性农牧业为主导,向以源自英国的市场化工业为主导转变;市场结构上,由以往以本地和国内市场为依托,逐步纳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之中;空间结构上,市场化工业经济的发展,以东部沿海水平最高、西北边疆次之、中部内陆最低。市场化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是中国北方近代经济的中心线索。
张永帅副教授围绕云南口岸贸易和抗战期间的西南开发,介绍了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的演变趋势,及蒙自、思茅、腾越各口岸,在贸易增长幅度、变动程度、进出口贡献率、收支状况等方面的鲜明差异。同时从军事需要、地理位置、经济需求等方面,分析了1939年以后以铁路为主的西南地区经济开发活动,提出了经济布局与民族关系、利用外资与民间投资的互动等后续研究课题。
王哲博士分享了关于历史数据可视化的研究心得。他指出,以往的GIS技术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多为“可视化叙述”,即利用GIS输出佐证性材料,而充分利用GIS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研究相对较少。他结合对清代中国粮食价格分析,以数据质量较好的乾隆、嘉庆年间粮价为基础,通过数据可视化手段生成直观图表,指出粮价的小波动多受天气和战乱因素影响,总体而言,南方米价的月价呈现出强烈的空间分布阶梯性特征,但这种阶梯分布规律,到后期越发不明显。在对南方小范围的分析中,他发现广东、广西地区出现典型的生产和消费耦合;北方尚未形成小的区域市场,内部结构比较松垮,成为南方地区粮市的下级市场。
王列辉副教授利用2007年和2015年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数据,建立起“站点—站点”矩阵,利用Gephi网络分析软件和因子分析,探讨在新设高铁网络中不同城市站点的获利情况。指出新站点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在“偏移—分享”分析中,新站点的发展得分较低;对于高铁网络中的中心城市,中、东部省城城市、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受惠最大,西部中心城市的高铁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西部形成“低水平均衡”格局,而在高铁网络中,地级市发展较快。表明高铁发展,已从强化中心城市时期转移到提高中等城市、中东部中小城市转移。
姚永超副教授通过对东北近代经济地理的再研究,认为应该着重利用满铁资料、中国旧海关史料等,以近代化为主线,以港口—腹地的互动发展为视角,将研究范围从重东北南部延伸到东北全区域,在研究技术上向包括GIS在内的多学科借鉴,研究资料上继续丰富扩充;并且,有必要将东北近代经济地理资料的再整理,提上日程。
毛立坤副教授分享了其对历史研究选题、新资料的发掘和资料利用等方面的新认识。认为他人的研究愈发密集的情况下,选题越来越难,就越需要有新的视角、新的资料、新的解读、新的灵感。他结合香港城市史研究经历,指出要积极尝试外文材料的解读和多学科理论分析,同时转变陈旧的历时观念;在挖掘新史料时,要有历史场景感,及时记录围绕研究中心“凝聚”的灵感。
复旦大学史地所的部分在读硕、博士研究生,也分别就近代自由港、明清闽茶贸易、宋代海洋史、晚清上海邮政、明清温州移民、近代温州疾病与社会、清季民初上海地方自治及其官僚化、近代中国航标空间格局研究等方面,做了交流汇报。
吴松弟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上述发言表明,中青年学者在原有成果上已有了新突破,在读研究生也在各自领域有了新想法,这是学术研究的好气象。同时指出,从事历史经济地理的研究要有长远规划,选题要有“可持续性”;要开拓眼界,用国际的眼光看中国,用学科交叉的视角做研究;要学会联合,学会积极与学术届的同人团结合作;要紧跟学术潮流,从宏观处着眼,在细致处着手。他十分赞赏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认为历史经济地理学具有时空综合分析的优势,学术研究要有空间性、历史感和思想性,历史地理学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要自我“革命”、自我反思,以不断夯实自己的学术基础;但在同时,也要有自信、敢创新。
(本“纪要”由2015级硕士生王翩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