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举办“禹贡读书会”活动

作者:阅读次数:日期:2020-12-01

2020-12-01

2020年11月30日中午1230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工党支部在光华楼西主楼举行“禹贡读书会”活动,支部党员首先进行了重温入党誓词的活动,然后对下半年要求党员重点学习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段伟书记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阐述,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他特别关注第十三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变迁剧烈,总书记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六点,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具体方案则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共建美丽家园,享受绿色生活。总书记特别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黄河流域一直是我们历史地理学长期关注的重点区域,本所有多位专家从事这方面研究,突出成果有《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等,我们今后可以循着总书记的指示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张晓虹所长赴京开会,委托戴佩娟老师代读了她的学习报告,着重谈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收录了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她说总书记提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实现“两翼”齐飞,必须要靠“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自出心裁、自始至终”的精神密码和不二法门,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在创新发展中育新机、开新局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史地所作为全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镇,其扎实求实的学风和锐意创新的精神,正是史地所在全国,乃至于世界上取得良好学术声誉的基础。我们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把这一良好的学风传承下去,不仅自己要务实求新,还要培养学生养成扎实、不囿成说的学术探索精神,让史地所的学术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在学术研究中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大国利器”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立足于己、为己所用,才能不断让中国“智”造丰硕成果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杨伟兵副所长在外调研出差,委托孙涛老师代读学习心得,也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畅谈了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遥遥领先,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各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缩小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长期以来,西部历史地理研究都是本所科研的着力点,数位学者在西北文化地理、西北人口史、西南自然地理、民族地理、边疆史地等方面颇有建树,相继诞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同时,本所积极与多所西部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交流,成立科教工作站等。今后,也将继续深入对西部地区的学术研究,使学术优势服务现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孙涛副书记关注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七专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习近平同志在相关会议上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内容。早在2013年,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些讲话内容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意义,并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了一些大的方向和实现路径。首先,国际社会需要更加紧密团结;其次,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思想;最后,文化经济共同推进美好生活。

宣传委员黄学超也很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收录的四篇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持续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理念,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举措。这些认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卓越的执政能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相信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国的生态环境必将有美好的未来,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历史地理的研究者,我们在日常的研究中,也应该贯彻这样的理念,努力工作,为人民谋福利。

 

 

【复旦大学史地所教工党支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