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然著:《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2014-12-12
中华书局2014年10月出版,400页,28万字。
本书是一本跨学科的研究著作,主要围绕中古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地理意象而展开。共分4章,第一章以唐代为中心,讨论中古时期的感觉文化区;第二章讨论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逻辑,主要分析“江汉”、“洞庭”等意象在中古文学中的表现;第三章就人物、地域和空间类型三种情形探讨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第四章以禽言诗为中心,讨论地理意象从景观到生态的动态变化。书中附11幅地图和6个表。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目录
前言
一、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思维传统
二、从文化水平、文化面貌到地理感知
三、本书的写作缘起及学术构想
第一章 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
一、关于感觉文化区
二、华夷之界:唐代中华文化的空间范围
三、山川之异(上):北方各区
四、山川之异(下):南方各区
五、唐人对于文化地域的感知
第二章 地名与文学作品的空间逻辑
一、杜诗中的“江汉”
二、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考伪
三、中古文学作品中“江汉”含义的再讨论
四、《柳毅传》中的“洞庭”
第三章 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
一、“巫山神女”的生成环境
二、“潇湘”的意象及其流变
三、“竹林寺”与“桃花源”
第四章 “禽言”与环境感知中的生态呈现
一、关于禽言诗的一段学术公案
二、古人笔下的鸟禽言语
三、“鸟言”与其特定的生态
四、“禽言”兴起的时空过程
五、禽言诗的生态背景
六、环境刺激与文化感应
七、从地理交流到生态发现
结论
一、地理经验与本土问题
二、学科间的互济
地图
图1-1唐代文化区域意象图
图1-2唐代十道图
图2-1杜甫在南方主要活动空间
图2-2《上安州裴长史书》空间逻辑示意图
图2-3柳毅传书空间示意图
图3-1湘江水系图
图4-1十五国风图
图4-2汉代方言分布图
图4-3五藏山经地域范围图
图4-4历代禽言诗作者籍贯分布图
图4-5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图
列表
表4-1鸟禽言语的意义分别
表4-2历代禽言诗作者籍贯分布
表4-3历代禽言诗篇数
表Ⅳ1《诗经》鸟类表
表Ⅳ2《山经》自呼名之动物分布
表Ⅳ3自宋至清禽言诗及其作者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